文/陈忻(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博士世界儿童发展研究协会和国际婴儿研究协会成员)
带孩子去儿童游戏场所玩的时候,我们常常能够观察到各色各样的孩子以及各色各样的父母。
宝贝是哪一派?
动作派
当他看到什么玩具想要玩的时候,上手就拿,不管这个玩具是不是在别的小朋友手里。
随和派
即使自己手里的玩具被别人抢走了,也不哭不闹,自己接着找别的玩具。
不妥协派
绝对不放自己手里的玩具,或者抢不过别人的时候,一定要大哭。
通常,父母的角色是……
旁观者
让孩子自己哭,自己去解决问题。
保护者
绝对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吃亏”。
干预者
努力和孩子沟通, 讲道理,争取和平解决问题。
孩子在一个群体里,怎样和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怎样解决和其他小朋友的小冲突、怎样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怎样和别人协商、怎样分别从自己和别人的角度去看一个问题,这些其实就是情商培养的第一步。当孩子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也常常问自己: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才能够让孩子学习人际交往的一些初步技巧,才能够逐步培养孩子与人相处的情商呢?很乐意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原则。
第1课
孩子3岁以前,我们不做旁观者
大宝经常和我们邻居家的一个孩子一起玩。那个孩子脾气比较温和,他妈妈也比较重视孩子的行为规范。两个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抢别人手里的玩具是常有的事。正因为我们两家非常熟悉,当两个孩子抢玩具的时候,我们都不会偏向某一个孩子,而是公平来处理:“是谁先拿到的玩具,就让谁先玩。”我们会劝抢到玩具的小朋友把玩具还给别人。如果不听劝告,就要被我们隔离在一边反省。有时候我们也会开玩笑:“算了,不管你们了,你们自己去解决。”不过一次也没有实行过,因为孩子还不到3岁,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他们没有办法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图,自己协商解决问题。所以在孩子3岁之前,家长仅做一个旁观者是不可行的,那样,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过高了。两个孩子通过我们的教育,行为上的规范,再加上后来在幼儿园里的学习,当他们3岁多的时候,那些让人头疼的抢东西,不愿意分享的行为就几乎没有了。
找教育观念一致的家庭交往
如果说两家的教子理念不一样,比如,我认为孩子要学会分享,而对方的妈妈表面上也是教育,暗地里却为自己的孩子“不吃亏”感到高兴,纵容自己孩子的不良行为。这样的话,我就不要让两个小朋友一起玩了。一方面,如果我教自己的孩子要分享,而别的孩子却不分享,他一定会觉得很困惑:为什么我这样就不行,别人这样就可以?另一个方面,我教自己的孩子行为有规矩,别人却丝毫没有规矩的话,也是伤害了守规矩的孩子,比方说他就是没有办法玩到他最喜欢的玩具,因为对方不愿意遵守“轮流玩”的规则。
第2课
遇到小霸王,妈妈有办法
和朋友家的孩子一起玩,或者在家里玩,通常安全还是有保障的。但是,如果当我们在公共游戏场所,有一些互不认识的孩子在玩滑梯或其他娱乐设施,父母要特别注意保护孩子的安全。
有一次,我看到几个孩子在一起玩沙,本来大家玩得好好的,这时候来了一个两三岁的小朋友,一把抢过一位女孩子手里的小耙子。小女孩哇地就哭了。大家都在想:这个孩子的家长在哪里?等着他出来主持公道。结果并没有人出来,看样子这位家长是“旁观者”,也许他觉得孩子打打闹闹,抢抢玩具都是天性,没必要纠正。这个时候,小女孩的妈妈做得很好。她很平静地对抢东西的孩子说:“对不起,这个小耙子是小妹妹的,请你还给她。”她和那个孩子目光对视,说了两遍,这个孩子把东西还回来了。如果他硬是不还,怎么办?我想那就需要和他的家长沟通了:“这个玩具是我家女儿的,请你让孩子把这个玩具还给她。”
保护好孩子的安全
3岁以前的孩子,由于他们的语言表达还不够好,对规则的遵守还不能做到自觉,对道德的理解还相当有限,所以,需要家长做中介来引导。在公共场所,碰到霸道的孩子欺负自己的孩子,一定要保护自己的孩子。如果别的孩子抢自己孩子的玩具,就去替孩子要回来。如果别的孩子打人,要赶紧把自己的孩子抱开。